• 新闻发布会 首页-新闻中心-新闻发布会

    自治区政府举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政府举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发布会

    文档来源:自治区政府新闻办

    发布时间:2023-05-04 20:07

      2023年4月27日,自治区政府举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鲍建中作主题发布。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张俊喜、总督学朱宝江,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永胜、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成涛、内蒙古大学副校长高光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郝贠洪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  鲍建中
      大家好!欢迎出席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发布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更高期待、更高要求。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全区教育总投入924.82亿元,同比增长7.34%;截至2022年底,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5.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达31.27万人,比2020年增长1.31万人。
      一、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统筹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教育系统分层次、多形式、全覆盖。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以“大思政格局”增强育人实效,引导青少年从小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从“三千孤儿入内蒙”到“最好牧场为航天”,从“草原英雄小姐妹”到“各族人民建包钢”……一个又一个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走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堂,让榜样身上蕴含的“精神密码”转变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
      二是始终坚持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五年行动,实施“石榴籽育人深化建设工程”“北疆教育心向党”等品牌项目,以常态长效机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开展分层次、分众化主题教育,精心打造各类网络育人产品和育人品牌,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式育人环境。布局建设各类研究、培训、实践基地达50个,设立46项专项课题,将理论研究做深做透。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大力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持续以启发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三是坚持“五育并举”,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202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及体育、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推动构建新时代全面加强体美劳工作发展的一体化格局。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健全面向人人常赛机制,提升学生体育素养。系统谋划学校美育教学与实践改革,着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政府统筹劳动教育力度,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发展体系
      一是不断完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夯实教育强区基础。持续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1%,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6.8%,在全国保持中上游水平。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改造中小学厕所等一系列工程,促进城镇学校学位扩容,着力改善农村牧区学校办学条件,103个旗县(市、区)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评估认定。持续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开展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和结对帮扶工作,分类指导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县域优质高中、特色高中多样化办学,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教育。
      二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教育投入保障能力。据统计,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674.21亿元,较上年增长6.4%,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1.5%。2022年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下达教育专项资金128.58亿元,较上年增加7.85亿元,增长6.5%。2022年,我区被列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全新上线内蒙古智慧教育平台,初步构建了上下联动的智慧教育平台体系,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开通中小学“优课在线”,并与广电网络合作开通有线电视专区,直达农家牧户,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是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坚实保障。教师是立教之本,更是兴教之源。自治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从师德师风、招聘准入、培养培训、管理改革、待遇保障等方面入手,着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公费定向培养师资计划”、优秀中青年教师助力乡村振兴项目等,不断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校常态化联系服务院士工作机制,双聘引进4名院士,全职或柔性引进四类以上人才40多名、博士青年人才1100多名,全区高校博士学位专任教师5556人,比2019年增加了34.0%,高等教育领域高端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四是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问题,坚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推动作业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后服务管理水平“三提高”,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分类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同时,我们加大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关爱力度,对随迁子女实行“零门槛”“无障碍”入学。不断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落实学生资助资金119.9亿元,惠及965万人次。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针对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复杂的难题,自治区通过组织高校一把手带队访企拓岗、全系统参与精准服务、各部门协作强化帮扶、全覆盖推进智慧就业等一系列硬招实招,实现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同比稳中有升,助力自治区就业大局持续稳定。
      三、聚焦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服务支撑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进一步提升。紧密对接自治区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科学调整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重点建设生物学、草原畜牧学、新能源、冶金新材料学科群,“草学”学科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区学科建设实现提档升级。新增本科专业57个、撤销41个,全区理工农医类专业布点由40.0%提高到了60.0%以上。布局建设17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4所高校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和实践教学基地,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区获得金奖6项,高等教育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是坚持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定位,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召开全区职业教育大会,出台推动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职业教育正在从“大有可为”向“大有作为”迈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逐步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专业服务产业的匹配度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方向的专业布点达到61%。校企合作不断深化,128所职业院校与239家企业联合举办317个“订单班”,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
      三是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水平,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以来,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等难点、堵点问题出台了近20项支持政策,同步推动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布局建设了“草食家畜生物育种”等11个自治区高校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产出了一批高质量成果,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大力推动教育对外合作交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深入开展人才交流、学术交流和科研攻关等活动。不断深化京蒙、陕蒙、沪蒙教育合作交流,累计有55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不断提升教育交流合作水平。
      四是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考试招生改革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中考、高考、专升本、教师资格考试等一系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紧紧抓住教育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1+3”制度体系,提出64项具体举措,推出87个改革试点,发布35个典型案例,建立“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坚决克服“五唯”顽疾。启动高校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推进教师职称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充分释放,依法治教和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生态持续向好。
      内蒙古教育改革发展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让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认真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扎实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形成了以党建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内蒙古“两件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全面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我区教育现代化,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教育力量。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中国教育报记者:请问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俊喜: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各位媒体朋友对职业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多年来,我们始终按照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把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体系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依类型,建体系。推动纵向贯通,加强中、高职五年制职业教育,21所高职院校与13所普通高校合作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6以来,“3+2”五年制职业教育招生60504人。2022年专升本考录学生14651人。加强横向融通,创新性组织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启蒙教育活动233项,参与学生6.7万人。首创性依托37所职业院校建设老年教育社区教育教学点。
      二是强内功,提质量。高站位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谋划召开全区职业教育大会,印发《关于推动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高标准推进“现代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5所职业院校获评国家级示范(骨干)学校,3所院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立项“双高双优”计划建设院校57所。高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3所院校入围国家虚拟仿真示范基地,9所院校入围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三是调专业,增契合。优化布局结构,制发《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2022年备案中、高职(专科)专业布点2980个,高职院校服务自治区重点产业方向专业布点占61%。打造品牌专业,立项高水平高职专业群35个、优质中职专业126个。推动特色发展,开展首批100个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构建起了以专业为抓手的服务能力格局。
      四是深合作,广融合。加强校企合作,128所职业院校与239家企业联合举办317个“订单班”,在培学生19250人;27所高职院校开设51个“工匠班”,在培学生1100余人。深化产教融合,在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培育39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启动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试点建设,加速形成与自治区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布局。
      五是拓出口,促就业。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协同工信、人社等部门围绕自治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领域,积极推动落实“十万大学生留蒙工程”,开展“万企进校园”等活动,实现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逐年稳中有升,确保自治区就业大局稳定。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入学政策一直以来是备受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事情,请问今年入学政策是否有新的调整?
      朱宝江:今年幼儿园入园和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与去年相比总体保持稳定,概括来讲就是“两个不变,一个推行,两个保障”。
      一、两个不变
      一是指导思想不变。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积极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招生行为,严肃招生纪律,确保全区幼儿园、义务教育入学工作有序推进,切实维护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权利。
      二是招生原则不变。按照《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统一要求,我区义务教育入学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原则,由各旗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根据适龄学生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等实行划片招生,所有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报名、同步录取、同步注册学籍,不得提前招生,不得以面试、考试、测评等方式掐尖招生。
      二、一个推行
      指的是全面推行“公办园入园”和“义务教育入学”一网通办。为解决家长在提交入园入学材料中多处跑、多次跑、材料多、程序繁等问题,切实保障公办园入园、义务教育入学阳光便捷,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自治区教育厅联合公安厅、人社厅、自然资源厅、住建厅、市场监管局、政务服务局等7部门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入园入学办理一件事指导意见》,明确我区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将全面推行“公办园入园”和“义务教育入学”一网通办,通过精简申报材料、规范审批流程、强化数据共享等方式,让数据多跑路,家长少跑腿,让家长在办理入学时从线下多部门领号排队、现场审核材料,变为线上一键报名等待结果,实现家长报名“掌上办”“省心办”。预计今年秋季学期我区将服务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44万学生入学申请办理。
      三、两个保障
      一是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权利。坚持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殊教育学校为主,送教上门为辅,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权利。二是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权利。坚持“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为主”原则,指导各地简化入学程序,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可通过划片、电脑派位、协调安排等多种方式入学,并采取同城政策、同等待遇,确保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内蒙古日报记者:内蒙古大学作为自治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领域取得哪些进展?
      高光来:感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内蒙古大学作为自治区“双一流”建设高校,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助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努力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强化经费和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对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支持举措,我校会举全校之力落实好“措施”,凝心聚力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科技创新,在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领域取得新进展等方面,我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是我们在强化重大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上花了大功夫。
      按照“建设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工作思路,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重点建设了三位院士领衔的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生物医学创新研究院、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三个重大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高地。三个创新高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开工,基础设施投入总经费约为11.5亿元,建筑面积为12万㎡。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已引进了40余名高端人才,申请获批了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课题)8个,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是我们扎实推进了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
      目前已经制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路线图和初步重组方案,待向上级部门汇报和相关专家论证后,预计今年7月将完成重组方案。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重要前期工作,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其中包括实验用牛羊的基本养殖设施及附属设施,以及遗传繁育中心的相关配套设施;二期工程已于今年2月开工,到2023年底,我们的基地科研和表型实验室面积将达到2.9万㎡,牛羊饲养设施面积将超过4.3万㎡,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将成为国内唯一的草原家畜大动物实验创新平台,为解决牛羊育种“卡脖子”问题,持续开展草原家畜种质资源的保存、挖掘、开发、创新研究,服务国家和重大战略需求。
      三是我们聚焦种业振兴持续不断开展牛羊育种等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黄牛体型小、生长速度慢、产肉性能差等缺点,我们用(体细胞克隆、基因编辑和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育种手段进行改良,研发出了3个双肌黄牛新品系。
      面向良种奶牛母犊需求,我们用了20年的时间,成功研制出了奶牛性别控制X冷冻精液高效生产新技术与新产品,实现了我国最大规模的产业化推广应用。
      大家都知道的,我们建立、优化了阿尔巴斯绒山羊的人工受精、胚胎移植、体细胞克隆等一系列技术体系,制订了一整套绒山羊健康养殖管理标准并广泛应用。接下来,内蒙古大学将对标“五大任务”清单,用“九项举措”助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总台央视记者:作为内蒙古重点高校,内蒙古农业大学办学特色鲜明,据我了解是世界上唯一突出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大学,特别是草学学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您能否介绍一下学校在学科引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吗?
      陈永胜:经过新时代十年的教育变革,当前教育的发展格局、战略地位和内涵使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需求,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重大问题。我认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科建设是龙头,高质量学科体系是引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在特色办学及学科建设方面,经过70多年的办学积淀,我校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比如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我校草学学科进入全国前三甲,实现了自治区历史性突破,阶梯化带动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学科建设方面,聚焦三方面发力:
      一是打造学科核心竞争力,形成学科集群优势。为打造服务于自治区五大任务的一流学科,学校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了草学、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组成的草原畜牧业学科群,构建起了支撑度大、贡献度高、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以草学学科为引领,以高峰带高原,在促进学科集群化发展、打造学科高地、形成集群优势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是赋能五大任务落实,提升学科发展贡献度。学校组建草原畜牧业学科群,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智力资源,重点开展草原保护、饲草培育、菌种研发等关键技术研究,着力解决草源、牛源、奶源问题。4月6日,我校与呼和浩特市政府、伊利集团,校地企三方签订了共建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协议。下一步,学校将围绕本土乳业全产业链研发制造能力和创建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切实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全区奶业振兴、种业振兴,不断提升绿色农畜产品的含金量,为巩固祖国北疆生态防线、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学科支撑。
      三是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加大高质量人才支撑。以草业创新研究院、草业现代产业学院、乳业现代产业学院、钱学森沙产业学院和内蒙古农业大学乳业学院建设为契机,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城校联动,努力造就一大批“五大任务”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着力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为推进农牧业质量强区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
      内蒙古晨报记者: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服务自治区经济建设特别是服务“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方面做了那些工作?取得什么样的成效?
      郝贠洪:作为自治区最早成立的工科高校,近年来内蒙古工业大学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不断强化服务地方的办学导向,积极响应“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目标,全力打造新能源学科群、专业群、平台群、团队群,在精准服务新能源产业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围绕新能源产业链,推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成功获批,电气工程、清洁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等硕士点布局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新能源研究院(学院),初步建成覆盖新能源产业重要链点的学科专业集群。近五年,已培养新能源相关领域本硕博人才1万余人。
      二是推动科研平台提档升级。围绕新能源产业需求,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建成“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和“新能源与储能技术” “石墨(烯)储能”等多个自治区级平台,获批“内蒙古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新型智库,与华电内蒙古公司合作建设绿色低碳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我们正协同地方政府积极培育建设新能源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
      三是做大做强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等一系列激励规则,加大成果转移转化力度,近三年先后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和自治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单位、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签订横向技术合同106项,科技成果转化13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432万元,产值2亿多元,涌现出太阳能农业设施等代表性成果转化案例。
      四是加大人才引育力度。瞄准五大任务,实施“百名博士引进计划”“百名讲座教授聘用计划”等人才工程,全力做大做强新能源人才团队,近三年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0余人,刚性引进国家“杰青”1人,柔性引进领军人才34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杰青”“优青”9人,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团队入选“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人才汇聚效应明显增强。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记者:我们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内蒙古科技大学立足服务自治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学校优势特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开放办学、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冶金、稀土、矿业等优势学科专业与自治区支柱产业高度契合的地方高校,请问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做了哪些突出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样的工作打算。
      成涛:内蒙古科技大学着力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上谋发展求突破,重点在冶金、材料等优势学科专业服务社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一是人才培养的适应度不断增强。围绕稀土产业需求设置“功能材料”等本科专业和学科点方向,围绕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育人模式,就冶金材料等方面已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5万余名。
      二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匹配度不断增强。联合包钢、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培育“冶金工程”国家一流学科,打造冶金材料、数智建造、基础理学等6个学科群,在4个一级博士点自设12个二级学科,以8个专业群为试点探索大类招生模式。
      三是科研服务地方发展的有效度不断增强。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进纵向研究上台阶,近5年获批课题390余项,经费1.2亿元;围绕企业技术攻关力求横向服务突破,近5年取得课题530余项,经费1.1亿元,完成266名“科技特派员”服务80家企业的选驻。
      四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契合度不断增强。在包头市各方大力支持下,稀土产业学院力争年内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能源产业学院、应急管理产业学院建设初具规模,硅业学院建设进入轨道,所有现代产业学院今年实现招生。
      五是城校共同发展的融合度不断增强。学校制定出台深入服务包头大力实施城校融合发展的20条举措,包头市正在制定推动城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对我校博士点建设、科创港建设、人才引育等多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下一步,我校将以学科提档升级引领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为主线,在完成好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征程上努力做好科大答卷。
      一是凝心聚力推动学科提档升级。将“稀土+”新材料新技术作为冶金工程培育国家一流学科的优势特色方向进行高点打造,聚焦冶金新理论、绿色冶炼技术、战略资源安全等方面凝练学科方向,深度融入包头“国家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谋划成立“冶金学部”和“冶金未来技术学院”,形成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行业的新型学科架构。
      二是以点带面推动学校整体水平提升。高起点制定人才引育“科炬计划”,与包钢集团、北京科技大学联合打造“科钢魂”学术论坛,与包头联合打造“科炬学者”人才引进平台。高标准完善培养方案,抓住本科教育审核性评估和新一轮学位点申报的有利契机,完成新一轮学科专业建设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联动优化。高效能建构内部治理体系,围绕育人模式等4个点推进重点改革突破,围绕教师评价等4个点推进重点评价突破,围绕信息化水平等4个点推进重点提升突破。高水平构建对外合作办学体系,进一步建构以包头为重点的校地合作模式,以包钢、中冶系等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等为重点的校校合作模式,同步完善校友组织体系,形成有科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和稳定的校、企、地合作格局。高质量重塑校园文化,完成并启用科大形象标识系统,制定以“百炼成钢”校训、“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校风为主线的“红色科大”校园文化体系,凸显价值引领,鼓舞干事创业。
    附件: